2007年3月29日 星期四

猴子會相互學習使用石器 有人類的影子


摘譯自2007年3月26日ENS英國,劍橋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據一份針對巴西僧帽猴(capuchin monkeys)行為模式所做的新研究顯示,猴子會相互習取使用石塊的技巧,而這種學習方式相當近似人類,換言之,其他靈長生物的一些行為表現與人類文化雷同;不過此立論仍尚待證實。
巴西生物人類學家慕拉博士(Antonio Moura)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巴西東北部的僧帽猴群為了避開潛藏的掠食者,會集體敲擊石塊作為發訊裝置。類似的事例曾出現大猩猩與黑猩猩的群集之中,證實此類猿猴具有社會學習的能力,不過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證據證明中南美洲的新世界靈長類也具有同等能力,其中包括僧帽猴。慕拉博士指出,持續敲擊物體是出自生物本能,在本研究之前所觀察到的敲擊行為,都是生物為了取得糧秣所致;但是敲擊石塊的舉止完全顛覆過去的觀察經驗。
慕拉博士描述僧帽猴敲擊石塊的動作是個新奇且值得注意的行為,迄今從未發現人類以外的靈長類生物有這樣的舉動。早期人類在考古學上也出現相似的石器技術,而隨著愈來愈多例證浮現,科學家們希望可藉此窺探人類遠古先祖的行為模式。

2007年3月26日 星期一

為防黃石公園野牛染病毒 美眾議院為捕殺政策爭辯


摘譯自2007年3月21日ENS美國,華府報導;丁秋仁編譯;蔡麗伶審校
美國眾議院委員會20日舉行的聽證會,掌控著黃石公園野牛群的命運。其中最令人情緒激動又惹爭議的焦點,就是允准聯邦及州立官員捕殺野牛的管理計劃,用意是為了保護牛隻避開布氏桿菌病(brucellosis)的危害。
蒙大拿州長Brian Schweitzer提議在國家公園北方30至50英里處建立緩衝區,而區內所有的牛隻都必須接受病毒檢測。若檢體呈現陽性反應,則當局可保留撲殺的權力。不過,主持該計劃的聯邦官員卻反對這個構想。州代表Dennis Rehberg主張,聯邦官員應積極介入管理野牛群;由於園內過度放牧,野牛才會在冬季牧移,而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接種疫苗。然而,其他代表認為,捕殺和接種都無濟於事,因為現在還沒有能讓野牛有效防疫的疫苗。當議題討論到帶原野牛危害家畜的風險時,辯論過程同樣陷入混亂。
美國人道協會主席Wayne Pacelle指出,「所有事情的癥結出自布氏桿菌病,不過卻被相繼誇大、謬傳。這同時也關係到野牛的分佈範圍,是個土地利用的議題」。Pacelle與其他在場的保育人士皆贊同買斷牧地與緩衝區的構想,並且敦促立法者找出合適的管理解決方法。

北極熊、河馬首度列入IUCN瀕危物種紅皮書




IUCN瑞士,日內瓦報導;吳紀政、蔡秦怡編譯;莫聞審校
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2日發表瀕危物種《紅皮書》(Red List),其中北極熊與河馬首度被列為有滅絕危機之物種。此項全球動植物現況的權威性評估報告顯示,地球生物多樣性持續惡化,歸咎於人類生活對地球的衝擊。
IUCN《紅皮書》共針對40,177種生物進行評估,其中有約40%被列入受威脅的名單,達16,119種。其中針對鯊魚、魟魚和淡水魚類的首次評估結果顯示牠們面臨的絕種危機越來越高,而沙漠瞪羚與多種地中海植物也逐漸失去生存的戰場。IUCN正式發表的瀕絕生物總數是784種,另外還有65種已在野外失去蹤跡,僅有人工圈養或人工培育的個體。
由於全球暖化衝擊到地球上一些極冷的地方,因而北極熊(學名Ursus maritimus)今年面臨的滅絕危機更加升高。北極熊原本被IUCN列為「視保育情況而定」(conservation dependent)的生物,如今則被歸類為「受威脅」(threatened)與「脆弱」(Vulnerable)等級。
北極熊的生存有賴於在浮冰上獵捕海豹,是為適應北極海洋環境而高度特化的生物。而由於全球暖化,極地區的夏季海洋浮冰預計在未來50到100年間減少50%到100%,因此估計北極熊將於未來45年內減少30%以上數量。
另外,河馬(學名Hippopotamus amphibius)也遇到了麻煩。河馬是非洲最有名的動物之一,由於在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分佈數量大幅減少,首次被列入受威脅名單,被歸類為「脆弱」等級。
1994年時,剛果民主共和國境內的河馬數量在非洲排名第二,有30,000頭,僅次於尚比亞的40,000頭,但卻在短時間內大量減少了95%,首要元兇是為了取得河馬肉與河馬牙而脫序的狩獵行為。
IUCN秘書長史坦能(Achim Steiner)表示︰「我們需要更多的保育措施。過去成功的保育經驗告訴我們,當生物多樣性流失與生物滅絕的慘劇在我們眼前展開時,我們不應該只當消極的旁觀者。」

受氣候暖化影響 榖類作物每年產量減


摘譯自2007年3月16日ENS加州,利佛摩爾報導;鄭佳宜編譯;蔡麗伶審校
根據最新研究指出,自1981年以來逐漸暖化的氣候,已造成美國榖類作物每年高達50億美元的損失。這是第一份針對糧食作物受全球暖化影響的研究報告。從1981到2002年,全世界小麥、玉米和大麥年產量合計每年已減少4000萬立方公噸,原因仍是人類行為所導致的全球暖化。
研究報告負責人羅貝爾(David Lobell)表示:「相較於這20餘年間科技進展所能提高的產量,這些損失或許看似無關緊要;然而,這個結果證實氣候變遷確實足以對農作產量造成負面影響,此事已然發生。」
共同作者菲爾德(Christopher Field)補述,「大部分人會將氣候變化視為將來的事,但這份報告明白顯示,全球暖化已在過去20年間著實地影響全球食物的供應。」
羅貝爾和菲爾德研究氣候因子對小麥、稻米、大豆、大麥、玉米和白高梁6種作物的影響。這6種農作物佔全球農地面積40%,供應70%的動物飼料和55%非肉類熱量的來源。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統計1961到2002年全球糧作產量圖表,作者們發現,若將生產量和平均氣溫及雨量相比對,主要生產地區普遍出現產量和氣溫成反比的現象。這份報告的重要性在於首度以統計證實,氣溫上升華氏1度,全球農作物產量就減少將近3%到5%。

2007年3月24日 星期六

有關我的家鄉的報導-土城


看守土城
文字:林燕如(公共電視記者);攝影:陳添寶(公共電視記者)
過去對於土城的印象,不是看守所就是工業區,實際走訪土城之後,才驚覺土城不是我印象中的那個土城。高樓林立、車水馬龍成為今天土城新的面貌,也因為如此,土城看守所面臨了今日尷尬的處境,面對土城人口開發密度日益高漲以及超額收容的情況下,土城看守所勢必要走上搬遷之路;但每次到了選舉,搬遷的議題就會被當成議題拿出來炒作一番,。土城看守所該如何搬遷,又將遷往何處呢?
土城看守所,正確的名稱應該是台灣台北看守所,最早位於台北市愛國東路1號,後來因為都市發展快速,愛國東路變成人口密集的都會區,1975年才搬遷到土城市立德路,從此32年來土城與看守所之間便劃下了等號。
當時看守所搬過來的時候,土城仍是荒蕪一片,在早期缺乏長遠的都市規劃下,原本是在郊區的土城看守所,漸漸地被一座座高樓大廈包圍,快速發展的結果,看守所似乎成了當地人急欲除去的陰影,每年選舉的時候,搬遷的議題更是被拿來炒作一番。
去年看守所的搬遷似乎有了一線希望,去年年底蘇貞昌院長宣布同意將看守所遷到距離舊址不到2.2公里的土城彈藥庫(埤塘里),立刻引起當地居民的反彈聲浪。過去土城彈藥庫在軍方的管制下被蒙上一層神祕的面紗,旁人很難窺見她的面貌;如今在軍方撤離之後,大家才意外發現,在繁華的土城市區還有這樣的農村風貌。
幾十年來在地居民與這塊土地共同生活,也珍惜著這塊地方的花草蟲鳥,面對家鄉的土地有可能會被全面徵收來興建看守所以及住商大樓等等的規劃,在地居民多半抱持著不捨的心情,世居在此地的居民,希望政府可以聽聽他們的心聲,他們也質疑政府為何在尚未有詳細的規劃以及溝通之前,就逕行公布在這裡設址的消息。
公共建設的搬遷是一件大事,如果沒有詳盡的規劃與方案貿然施作,不僅勞民傷財,很可能犯下無法挽回的傷害。當大多數的人,都是從經濟開發的角度去看待土地時,如何換個方向,從土地永續的角度來看,不再重複無謂的資源浪費,才是我們所要思索的重點。
採訪側記
說起土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應該就是土城看守所吧!看守所似乎已經成了土城的代名詞,這個被稱為「天下第一所」的地方,過去因為關了趙建銘與陳哲男等政商名流,因而聲名大噪;現在隨著土城捷運線的開通,民眾只要走出捷運站口,就可以沿著旁邊的步道接到桐花公園與承天寺的木棧道,在4、5月春末時刻,滿山盛開的桐花據說很迷人,也許下回你可以去欣賞一下不同的土城風景。

七大洲最高峰7

7.山峰名稱:大洋洲-查亞峰Chaya
簡介:海拔4884公尺。

七大洲最高峰6


6.山峰名稱:南極洲-文森山Vincent
簡介:海拔4892公尺。

七大洲最高峰5


5.山峰名稱:歐洲-厄爾布魯士峰Elbrus
簡介:屬於高加索山系的大高加索山脈的博科沃伊支脈,是死火山,海拔5642米。

七大洲最高峰4


4.山峰名稱:非洲-吉力瑪札羅山 Kilimajalo
簡介:整個山脈東西綿延50公里左右,屬平頂死火山,由於吉力馬札羅山是位於赤道附近的雪山,登山者在路途中可以體會到一年四季的所有氣候條件。 海拔5895公尺位置:位於坦尚尼亞西北,臨近肯亞邊界。

七大洲最高峰3


3.山峰名稱: 北美洲-麥金利山Mckinley
簡介:擁有變幻莫測的高山風、典型的北極植被以及野生動植物,因在北極圈內,極風及冰雪是攀登最大的挑戰。 海拔6194公尺。

七大洲最高峰2

2.山峰名稱:南美洲-阿空加瓜山 Aconcagua
簡介:由安地斯山脈的造山運動形,南美洲最高峰,也是西、南半球最高峰。為冰川山系,高6,960公尺。

七大洲最高峰1


1.山峰名稱:亞洲-珠穆朗瑪峰 Everest
簡介: 喜馬拉雅山最高峰,也是世界最高峰。1953年5月29日34歲來自紐西蘭的登山家艾德蒙·希拉蕊作為英國登山隊隊員與39歲的尼泊爾嚮導丹增·諾爾蓋一起沿東南山脊路線登上珠穆朗瑪峰,是紀錄上第一個登頂成功的登山隊伍。

2007年3月15日 星期四

chapter1 (P30) reflections 的第一題

我認為在未來的地理課應該學到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念,認識人類的生活空間地球-陸地,大氣,及水域;了解人類與環境間的關係和地球環境與人類文化特徵;探討人類利用環境的趨勢以及探討人類重要文化指標,環境如何永續發展......等。

2007年3月13日 星期二

世界遺產作業

我決定了! 世界遺產作業我要做Palace and Park of Versailles

2007年3月8日 星期四

新建部落格!!!

今天新建了部落格之...前用過無名和yahoo的...感覺很不一樣...